


林营,1979年生,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科技大学学术骨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等多种权威期刊审稿人。中国轻工业“十三五”规划教材主编。获2013年和2016年陕西科技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及2015年第一届全国高校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各1项。培养多名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和陕西科技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向为纳米能源材料、电子信息功能材料、古陶瓷及传统陶瓷。
杨海波,1980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陕西省“三秦人才”津贴获得者,陕西省首届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陕西省首届青年杰出人才计划入选者,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装饰材料专委会理事, 中国仪表材料学会电子元器件关键材料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陕西省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学研创新联盟理事,陕西省硅酸盐学会理事。《Carbon》等多种权威期刊审稿人。陕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陶瓷工艺学”课程负责人,中国轻工业“十三五”规划教材主编。研究方向为电介质能量储存材料,电子信息功能材料,纳米能源材料,功能复合材料,传统陶瓷和玻璃材料。
该论文采用腐蚀-再生长的方法构建了还原氧化石墨烯/铁酸铋(RGO/Bi2Fe4O9)三维花状复合材料,通过形貌表征发现大量的Bi2Fe4O9纳米片聚集生长在石墨烯片层间。其利用铁氧体的磁性优势带来的阻抗匹配提高和多级结构引起的多重散射的优势,同时结合石墨烯的特殊结构、铁氧体多级结构以及石墨烯与铁氧体多级结构复合所产生的界面极化、电子弛豫极化和偶极子极化等效应来衰减电磁波,以获得具备多种电磁波损耗机制且性能可调的质轻、宽频、吸收强的电磁波吸收材料,并揭示该类吸波材料的微波损耗机理。
据悉,材料学院该研究团队发表的一篇热点和两篇封面论文均围绕复合材料的电磁波吸收性能展开研究,为未来导电碳材料及铁氧体材料作为电磁波吸收材料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推出的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普遍用于衡量科研绩效、跟踪学科发展趋势、判断学科发展水平、评价研究机构国际学术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工具之一。ESI热点论文(Hot Paper)指的是某ESI学科领域最近两年发表的论文,最近两个月里被引用次数进入全球前1‰的论文。ESI高被引论文(Highly Cited Paper)指的是某ESI学科领域最近十年发表论文,其被引次数排在前1%的论文。高被引论文和热点论文并集后的论文称为高水平论文(Top Paper),是国际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的主要指标,同时高水平论文在引导创新、重视科研成果的影响力方面有重要意义。